昭通:坚守“赈”的初心,盯实“衔接”作用,助力搬迁群众增收致富

“十三五”期间,昭通市实施易地搬迁8.26万户35.47万人,建成集中安置区373个,其中万人以上安置区9个,共安置搬迁群众4.31万户19.02万人,占总搬迁人口的53.62%。面对安置区特别是万人安置区产业薄弱、群众增收渠道不宽等困境,昭通市坚守以工代赈“赈”的初心,紧盯财政衔接资金的“衔接”作用,通过财政衔接资金带动以工代赈,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一、抓项目谋划

为着力破解万人安置区周边产业“小、散、弱”现状,印发《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工作方案》,围绕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等8方面,提出24条具体工作措施,全力推动乡村振兴、以工代赈等现行扶持政策落实落地。明确从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中每年安排不低于10%的资金、每个万人以上安置区每年不少于5000万元用于支持易地搬迁后续配套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衔接资金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的主力作用。同时,结合产业培育中的短板弱项,因地制宜谋划一批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的以工代赈项目,支持安置区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2023年以来,昭通市政府每年召开项目评审,共在大型安置区规划实施项目44个,估算投资40.13亿元;累计争取中央和省级以工代赈项目65个3.79亿元。

二、抓项目实施

持续推行万人安置区由厅级领导挂联、800人以上安置区由县处级领导挂联工作机制,实行一季度一调研,定期分析研究解决易地搬迁安置区后续扶持工作的堵点、难点问题,确保大型安置区财政衔接资金项目和以工代赈如期推进。如:永善县红光安置区安置易地搬迁群众3542户14668人,2023年整合财政衔接资金6016.81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基础和竹笋深加工项目,同时争取到2023年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1000万元,实施红光片区以工代赈示范工程,用于安置区周边产业道路、储水池及灌溉管道等项目建设,合力推进红光安置区产业升级。截至目前,昭通市2023年度32个以工代赈项目已完工,完成投资1.72亿元。2024年度33个以工代赈项目正按计划推进实施;整合各类资金用于以工代赈的44个项目,已完工23个,完成投资11.78亿元,其余21个项目正加紧推进。

三、抓群众增收

通过以工代赈和衔接资金共同致力于安置区项目建设,不断拓宽搬迁群众收入渠道。2023年以来,在大型易地搬迁安置区实施的项目累计吸纳1.1万余名易地搬迁群众务工,发放劳务报酬9900余万元,其中:中央和省级以工代赈吸纳易地搬迁群众务工2100余名,发放劳务报酬1400余万元;通过整合财政衔接资金等项目建设带动以工代赈吸纳易地搬迁群众务工8900余名,发放劳务报酬8500余万元。利用衔接资金等在安置区周边建成运营的帮扶车间、产业基地等已帮助1.2万余名易地搬迁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工资达2.5万余元。截至2023年底,昭通市易地搬迁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从2022年底13179元增长到15451元,同比增长17.24%。目前,9个万人安置区104940名易地搬迁劳动力,已就业98555人,就业率93.92%。

下一步,昭通市将坚持以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围绕深入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进一步坚守“赈”的初心,盯实“衔接”作用,让以工代赈和衔接资金在易地搬迁安置区项目建设上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不断培育壮大安置区优势特色产业,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助力搬迁群众增收致富。

来源:地区振兴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