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多措并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去年以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聚焦“一老一小”,多措并举健全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不断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人民群众可感可亲的幸福感、获得感。
“一老”连着“夕阳”,“一小”连着“朝阳”。让我们透过这一年多来发生在文山各地的身边事、新鲜事,去看一看文山州怎样抓实抓细关爱“一老一小”之事,共绘“朝夕美好”的幸福图景。
一个乡(镇)游泳池
防溺水强体魄
举措:去年以来,文山州整合各类资金2826万元,全覆盖建设全州104个乡(镇)游泳池,惠及乡村学生37.6万人。州级组织8个县(市)435名乡镇教师参加游泳教练员技能提升及防溺水自救培训,为“一乡(镇)一游泳池”规范运行提供师资保障。学校同步配备相应救生防护设施,建立健全运行管理、卫生检查、设备维修保养、安全救护、事故处理等制度。实行“一地一策”管理,平时供学生上课学习和训练,周末、节假日在抓好培训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提升游泳池使用效率。“一乡(镇)一游泳池”的建成使用,解决了一直以来农村少年儿童缺少安全游泳场地的民生问题,对学生防溺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文山州在全省首创“一乡镇一泳池”,通过州级补助一点、县级自筹一点、社会资助一点“三个一点”方式,建成104个乡镇游泳池。
镜头:乡镇学校里建起露天游泳池,在砚山县已不是新鲜事。砚山县盘龙乡中心小学游泳池于2023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是文山州首个乡(镇)少年儿童专用固定泳池。“学校有了游泳池,不仅满足了乡村儿童游泳戏水的需求,更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提高游泳技能和自救自护能力的学习场所,家长们都很支持。”砚山县盘龙乡中心小学党总支书记阳家德介绍,学校试点引进校外培训机构开展课后服务教学,学生游泳普及率达98.59%,已有286名学生学会自由泳、163名学生掌握蛙泳技能。
一个少年儿童之家
搭建综合关爱服务平台
举措:去年以来,文山州充分利用村组活动室、学校教室等资源,在全州1016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建设“少年儿童之家”,累计建成5170个“少年儿童之家”活动点,把“少年儿童之家”建成党政、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发力,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和未成年人健康、安全、教育、福利、家庭、环境、法律保护的综合服务平台。州委领导带头到“少年儿童之家”开展活动,整合家长、老师、驻村工作队员、专业社工、志愿者、“五老”、片区民警等,通过家访走访、结对关爱、夏令营、研学活动等形式,把资源和力量下沉到村(社区)组织开展活动。2023年以来,周末、寒暑假累计有70余万人次参加“少年儿童之家”活动,农村少年儿童也享受到了城市孩子一样的假期课外辅导和托管服务。
“少年儿童之家”搭建起一个能为孩子们提供教育、娱乐、卫生和社会心理支持的一体化服务新平台。
镜头1:新兴社区是西畴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424户居民中外出务工劳动力占了二分之一。面对留守儿童校外时段关怀缺位的实际,按照全州统一部署,新兴社区盘活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空余场地,搭建起能为孩子们提供教育、娱乐、卫生和社会心理支持的一体化服务新平台。“如今,这里已成为留守儿童的快乐之家、在外务工家长的放心之家。”回顾少年儿童之家的运行,社区负责人认为,补齐亲情缺位,打造一支稳定且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关心关爱留守儿童队伍尤为关键。
镜头2: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聆杉实践队在砚山县八嘎乡凹嘎村举行为期20天的“烛光夏令营”公益支教志愿服务活动。这个暑假,类似的“少年儿童之家”活动将在全州范围内广泛开展,活动精彩纷呈。
“一对一”“多对一”帮扶机制
实现结对关爱全覆盖
举措:通过党政、学校两条线全覆盖调查统计全州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和州县乡各类学校逐级建立完善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数据库,每季度更新1次。截至目前,全州有留守儿童80260人、困境儿童52083人、留守老人25213人。建立“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家庭制度,州县乡党政机关43015名干部职工结对关爱困境儿童家庭,46700名教师全覆盖结对关爱在校留守儿童家庭,每年开展2次以上走访家访,帮助协调解决实际困难。
文山建立农村留守老人信息台账,健全定期探访等制度,开展留守老人、困难老人关爱服务。图为志愿者为社区老人免费理发。
镜头:文山市思源学校班级科任老师全覆盖结对帮扶全校71名留守儿童家庭,并开展“家校同行”关爱工作,学校相关岗位优先招聘留守儿童家长,目前学校招聘的食堂后勤人员、宿管人员80%是留守儿童家长。
振兴一个产业
实现就业、看娃、养家三不误
举措:一个产业、一个项目就是一座“就业富矿”。近年来,文山州以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为抓手,大力推进就近就地就业,引进魏桥、神火等一批企业项目落地文山,围绕三七、八角等特色产业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创造就近就业岗位。2023年全州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铝产业带动就业1.1万人,三七中医药产业带动18.6万人,发展庭院经济带动10万余人居家就业,实现就业、看娃、养家三不误。
文山州以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为抓手,大力推进就近就地就业,实现就业、看娃、养家三不误。
镜头:文山市是劳动力资源大市,近年来该市通过以产业带动就业、优化就业服务、开展技能培训,多措并举构建“半小时就业圈”,促进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据不完全统计,“半小时就业圈”促进就业8万多人,年均实现约21亿元的劳务经济收入。
一个社工组织
提升关爱服务专业化水平
举措:采取“项目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整合救助儿童会、深圳壹基金、广东丹姿等慈善组织1000余万元资金,开展未保示范项目、慧童儿童综合保护发展、艺术疗育等项目,共服务儿童5.2万人次。在现有20个村(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的基础上,以县(市)为单位,有序推进全州104个乡镇(街道)“关心关爱留守儿童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项目”,每个社会工作服务站安排2至3名社工和专业人员,开展培训辅导、心理干预、权益保护、法律服务、教育矫正等专业服务。
镜头: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协调资金180万元在麻栗坡县实施“幻方童伴妈妈”项目,通过“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的模式,建成10个“童伴之家”,为麻栗坡县4个乡(镇)10个村委会(社区)少年儿童提供了监护照料、心理健康、人身安全、教育成长等全方位的关心关爱。
一个心理辅导室
护航花朵健康成长
举措:出台《文山州加强学生安全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九条措施》,建立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全州共建成县(市)级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7个、学校心理辅导室701个,配备心理健康专职教师231人、兼职教师1745人。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校本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引导学生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对小学高年级以上的12.8万名学生全覆盖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一生一档”心理健康档案,针对重点群体实行“一生一策”,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转介、诊断、治疗。
镜头:马关县民族职业中学留守学生小明(化名),由于家庭原因一度对学习失去信心,经过心理健康教师的辅导重拾学习信心,参加职教高考保送至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就读。
一个希望澡堂
历史性解决农村学生洗澡难题
举措:筹集公益项目资金6500.22万元,累计建成509个农村寄宿制学校“希望澡堂”,惠及近17万名农村学校学生,提前3年实现农村寄宿制学校“希望澡堂”全覆盖目标。对“希望澡堂”实行动态监测,出现新建或拆除重建学校未配备澡堂的,及时争取项目建设,确保同步投入使用,实现全覆盖无盲点。抓好“希望澡堂”后续管理保障,针对部分学校缺水和热水供应不足等问题,列出清单,逐一销号解决,确保“希望澡堂”持续发挥作用。
镜头:广南县莲城中学学生来自全县18个乡(镇),其中留守儿童600多人。在帮扶单位中国宝武集团的帮助下,建成男、女学生“希望澡堂”各一个,共132个沐浴位,实现孩子们洗上热水澡的愿望。
每月一探访
温暖留守老人
举措:对照《文山州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建立农村留守老人信息台账,健全定期探访等制度,开展留守老人、困难老人关爱服务“三看三督促”:一看老年人生产生活情况,督促落实惠老政策动态调整,确保老年人“两不愁三保障”关爱到位;二看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督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适时开展,确保老年人健康管理关爱到位;三看老年人参加文体活动情况,督促老年人走出家门,参加老年协会和村(社)组织的各项活动,确保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积极创新推进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全州1200余人特困供养老人入住敬老院,对有意愿入住的老人实行100%集中供养。探索文山特色的“幸福食堂+N”模式,建成老年幸福食堂12个,累计为6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社区助餐服务18万余人次。
镜头:广南县莲城镇圆梦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全州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让社区群众安心就业,圆梦社区在社区内开办了“幸福食堂”,提供人均餐费3元至5元的“暖心饭”,并专门进行适老化设计,为社区老人提供就餐指引、盛饭端菜、收拾餐具等服务。去年,“幸福食堂”再升级,广南县通过政府扶持一点、企业资助一点、爱心人士资助一点、集体经济帮助一点、老人出一点的“五个一点”模式,运营好社区老年幸福食堂。食堂根据60周岁以上老年人年龄梯度收取部分费用,于周一至周五为老年人提供中晚助餐服务,让生活不能自理、孤寡、空巢等老年群体吃上健康、美味的饭菜,目前已服务老年人1万余人次。
一线观察
社区幸福食堂如何长久
中午11点,文山市卧龙街道大以古社区幸福食堂准时升腾起诱人的饭菜香气。“2元吃一餐,每餐都是新鲜、热乎的。”今年93岁的卢大爷是社区幸福食堂的常客,每到饭点,他就会与几位老伙伴相约而来,一边唠家常,一边享受可口的午餐,省事又舒心。
2022年以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持续深化“一老一小”关爱服务工作,在全州启动幸福食堂项目建设,解决周边居家老年人最现实最迫切的就餐难问题。
如何实现盈亏平衡、长效运转,考验着社区和运营者的智慧。对此,大以古社区幸福食堂做出了有益探索。
“2022年6月底食堂开始营业,引入第三方公司运营,使用专项资金和社区集体经济进行公益补助。”大以古社区党委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彭福跃介绍。刚开业,饭菜定价较低,80岁以上老人免费用餐,受到了许多老年人的欢迎,可运行了一年,彭福跃发现了问题:“不到半年,民政补助资金全部用光,而公司利润微薄,运营高度依赖政策资金和村集体经济,长期下去,资金缺口越来越大,食堂难以为继。”
薄利下,如何保证幸福食堂长久运营?经过多方商讨,社区决定成立村集体经济公司自主运营,在降低成本、扩大服务供给、创新运营模式上持续发力,提高食堂自我“造血”能力。
每逢轮值,社区宣传委员祝春妮总是提前一晚和食堂师傅商定菜单,次日便扎进超市购买食材,“菜品每日定量购买,保证新鲜也避免了浪费。”为节省成本,食堂聘用辖区居民成为食堂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每天轮值为食堂购买食材,并到老年幸福食堂刷卡、登记就餐人数。在这样的精打细算中,食堂运营压力减轻了不少,彭福跃算了一笔账:“运营成本比第三方公司经营时每月节省了5000多元,社区人员每日轮值,菜品和服务质量也提升了。”
节流的同时还要开源。模式调整后,食堂于2023年9月再次开门迎客,这次,食堂迎来的不再只有老年人。经过商讨,社区重新制定用餐价格,60岁以上老人实行阶梯式收费,90岁以上老人免费用餐,其他社会人士则每餐收取10元,在保障运营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用餐需求。
“现在每天都有社会人士前来用餐,这部分收入就用于补贴食堂的支出,避免单纯依靠财政或村集体投入导致的入不敷出问题。”彭福跃说。在此模式下,食堂实现了“微利可持续”运转,运营两年来,共接待老年人7万余人次。
此外,大以古社区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幸福食堂无缝衔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立便民理发室、休息室、书屋、活动室等功能性场所,为前来就餐的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老年服务。每次来吃完饭,卢大爷都要到休息室睡个午觉,看看书,再同老伙计们一起下象棋,聊聊天。这样的生活,他觉得很满足:“不仅吃上了热饭热菜,还能和大伙一起相互照应,幸福食堂确实让人感觉到了幸福。”
记者手记
找准小切口让关爱可感可亲
对“一老一小”重点人群的健康安全守护,不仅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也是党和政府的“心头事”。如何把“心头事”办好办实在?找准小切口尤为重要。
要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取得他们的信任并非易事。广南县莲城中学在少年儿童之家门口设立“悄悄话信箱”,孩子们可以通过一张张小小的字条向“信箱”倾诉。张文丽老师说,“信箱”让老师倾听到了孩子们的心声,老师们还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波动,及时帮助干预。不少学校老师表示,通过“悄悄话”的方式,孩子们的情绪得到了缓解,教学活动也进行得更加顺利。今年1至6月,全县通过这一平台共疏通902件萌芽状态下的学生情绪堵点。
“7月23日,苏仲和老人送餐已完成。最近感冒住院,行动不便。”这是最近微信小程序文山市“益起助你”平台中,需求栏弹出的第一项信息。今年3月,文山市在全省率先开通智慧民政救助服务平台,搭建起集申请、点单、派单、服务、回访“五位一体”的救助服务监管信息平台和服务平台,形成老百姓申请点单、服务供给主体派单、社会组织接单的信息化救助链条,独居老人等服务对象通过手机“扫一扫”即可定制如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乐、助学、助销、助购等个性化服务。社区还设有专门的社会协理员,帮助老人使用手机“点单”。
在文山,一件件找准小切口解决“一老一小”大问题的新举措,让人眼前一亮。多措并举、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凝聚各方力量,积极探索新路子,高水平做好“一老一小”服务工作,一定能营造更加安心舒心的生活环境,为“一老一小”托起稳稳的幸福,惠及千万家庭。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