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激活乡镇“经济细胞” 为市域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玉溪市委、市政府聚焦经济建设中心工作,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以乡镇(街道)抓经济促发展作为推动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今年2月8日,玉溪市委召开全市抓经济促发展大会,对乡镇(街道)和园区抓经济促发展工作做了系统全面的安排。围绕“四抓”:抓固定资产投资、抓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抓企业及“四上”企业、抓农业基地建设,力争最大限度把村的资源、镇的特点、县的优势发挥出来,实现经济发展、群众增收同频共振。
乡镇兴、玉溪兴;乡镇活、玉溪稳。半年过去,变化正在全市75个乡镇(街道)发生,“75辆马车”你追我赶,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积蓄强劲动能。
如何激发干劲? 以考核评价“撬动”干部学经济懂经济
“请你来谈下你们乡是怎么抓税收和市场主体培育的?”“请你说说‘四上’企业有哪些?”“听了水塘镇的经验,结合你所在乡镇实际情况,有哪些启发”,8月1日,在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召开的玉溪市全市乡镇(街道)抓经济促发展现场推进会上,75位乡镇(街道)负责人被随机点名提问。
被点到的乡镇(街道)负责人侃侃而谈。而在半年前,有的干部甚至答不出“四上”企业的基本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深刻到位,才能在工作中有干劲、有热情、有激情。
今年初,玉溪在全省创新性推出乡镇(街道)抓经济促发展考核评价方案、开发区重点指标考核评价方案和考核结果运用实施细则。对于乡镇(街道)抓经济促发展方面,按照考核评价方案,玉溪市根据75个乡镇(街道)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情况、人口基数等,将城区街道、区域中心镇以及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40个乡镇(街道)划分为一类地区;其他35个乡镇为二类地区,并按百分制对乡镇(街道)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企业和“四上”企业、农业基地4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结果运用主要包括给予激励表扬、体现能上能下、加大支持力度、突出关心关爱4个方面。
通过考核评价等一系列措施,全市比学赶超氛围浓厚,激发市直单位和县(市、区)、乡镇(街道)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形成全市抓经济促发展的强大合力。
“最大的变化是大家都在学经济、抓经济。”通海县秀山街道的代表说,在半年的学习中,通过具体项目、具体实践,大家成长起来了,向着懂经济、懂管理的要求而努力。秀山街道还采取现场观摩、专题培训等方式,全覆盖开展抓经济工作轮训,提高干部研究政策、运用政策、落实政策的能力。
玉溪围绕当前经济形势、重大项目引进、招商引资技巧、税收金融实务等内容,组织开展了乡镇(街道)抓经济促发展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各级党员干部观念进一步转变,经济思维、市场化思维树得更牢,懂经济、能算账、会算账的干部越来越多;项目谋划、政策把握、入库质量等业务能力越来越强,想干、能干、会干的乡镇(街道)越来越多。红塔区凤凰街道通过摸排掌握辖区内主要欠税企业,及时走访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及现存资产情况,针对不同企业制定“一对一”服务对策,一季度追缴金科地产、中梁地产欠税2962万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17万元、同比增加2879万元、增长94.77%。
如何寻求突破? 摸清家底找准优势、边干边看边总结
重视经济、抓经济是玉溪的立身之本。20世纪80年代,红塔区大营街积极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以芝麻片厂、滤嘴棒厂、水松纸厂、铝型材厂等为代表的一批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创造了“云南第一村”的奇迹,乡镇经济为县域经济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今天的玉溪,如何在乡镇经济中找到新的突破口?
首要是摸清家底。了解清楚辖区内经营主体、资产资源、项目情况、特色优势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手里有招。
秀山街道结合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和工作中形成的台账资料,召开专题会议,对各社区、小组的家底进行研判,分析清楚大家的底子怎么样、优势是什么、短板在哪里、路子怎么走。在分析研判的基础上,街道主要领导带队开展专题调研,与社区小组干部座谈,实地查看项目建设、市场主体经营等情况,形成社区、小组经营主体、资产资源、项目建设等明细台账,为统筹抓好“四抓”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戛洒镇建立镇级农业基地信息库,对辖区内92户农业基地基础情况进行摸排并建立台账。制定37户市级基地申报认定目标清单,梳理具有发展潜力的13户农业基地,同步开展基地认定及“四上”企业培育工作。红塔区凤凰街道从基层单元抓起,围绕“家底”进行复盘,盯好市场主体和固投等指标,列出计划,按月、按季度推进落实。
同时,加快建立“乡呼县应”机制。玉溪市构建“市级牵头、县级统筹、乡级落实”的机制,市县两级带着乡镇一起干,变“给我上”为“跟我干”,县级部门结合职责职能主动了解乡镇(街道)的想法,需要县级部门响应的积极响应,对于乡镇多次反映的问题,市县两级职能部门认真研究。
玉溪市全力推动乡镇(街道)抓经济促发展工作,激发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市县乡三级联动,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有力促进了全市商贸经济的发展。1至6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9%,高于全国、全省增幅;批发业商品销售额增长11.7%,高于全省11.7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4位,较一季度上升2个位次;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增长8.5%,全省排名第9位,较一季度上升4个位次;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6.9%,高于全省16.9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3名。商贸限额以上企业达到874户,较2023年末净增132户,占全市“四上”企业净增数的69.5%。
下一步,玉溪市将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动力,扎实做好下半年工作,以市县乡三级都是主力军的认识抓经济促发展,把“任务单”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玉溪新篇章。
一线观察
乡镇经济“优等生”是怎样炼成的
今年以来,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把经济作为政治任务来抓,把乡镇(街道)作为经济发展主平台、主战场,形成全县上下勠力同心、同场竞赛的良好格局。
聚焦园区经济。新平县坚持园区发展和经济发展一体谋划、工作一体推动、要素一体调配,聚焦冶金新材料这一主导产业,依托仙福、南恩等链主企业,坚持“集群+链式”发展思维,推动实现引一个企业、聚一个行业、强一个产业。正大制管项目从首谈到签约仅用时37天,从签约到开工仅用时105天,从开工到第一条圆管生产线建成调试仅用时110天,跑出了重点项目建设的“新平速度”。
聚焦项目投资。坚持产业为先、项目为王、效益为本,通过“量体裁衣、预审联审、狠抓要素”等系列措施手段,让乡镇有处使劲、有劲去干、干着有劲。新化乡引入新平水投公司、玉溪抚投公司、云南志诚公司参与项目投资,形成产业有效投资回报,提高了企业参与产业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积极性,财政、金融杠杆撬动了民间社会资本投资1.4亿元,占总投资的87.5%。
聚焦财源建设。坚持因地制宜、深挖潜力,建立财税联席制度,印发《新平县税收征管保障实施方案》,强化合作共治,提升乡镇(街道)培植税源的准确性。
聚焦市场主体。树牢“抓发展必须抓产业、抓产业必须抓经营主体培育”的鲜明导向,锚定重点培育行业领域,多管齐下切实推动经营主体量效齐增。漠沙镇、水塘镇等农业基础好的乡镇,按照“税收闭环管理+产业扶持”新思路,科学有序引导推进农贸分离。戛洒镇、桂山街道等区位优势明显、文旅资源丰富的乡镇,不断挖掘和打造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推动文旅产业由“量增”向“质变”跃升,带动批零住餐企业蓬勃发展。截至目前,新平县经营主体净增2982户。
聚焦农业基地。进一步强化主体培育、项目整合和农业基地链式发展,引导现有农业基地由单一种植向链条式发展转型、从“看天吃饭”到精深加工兜底保障转变。漠沙镇共享生物公司依托3500亩芦荟、百香果等原料种植基地,已建成投产新平县内首条果汁生产线,并逐步扩大产能。
华宁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工人队伍
近年来,华宁县聚焦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构建一支政治坚定、能力出众、技术精湛的特色产业工人队伍,以柑橘、电商、绿色磷化工及烤烟等产业为核心,实施以点带面策略,为“一都两区三基地”蓝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通过精准培育与全面引导,这批工人不仅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更在引领产业升级、带动地方经济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依托柑橘产业的龙头企业优势,华宁县积极搭建农村劳动力增收平台,通过规范零工市场、增设零工驿站,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同时,深入盘溪、华溪等柑橘核心产区,对柑橘分选厂进行全面用工调研,构建采果工人数据库,涵盖126家分选厂6000余名工人、2257户种植基地与散户的近4.88万人次用工信息,为柑橘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不仅促进了柑橘产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产业做大做优做强,更带动农民收入显著提升。
在此基础上,华宁县注重通过创业扶持与专业培训,强化企业作为产业工人孵化器的作用,构建起一支约480人的核心产业工人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在本地柑橘丰收季节发挥关键作用,更在销售季后灵活转移至广西、湖南、海南等地,参与果蔬加工企业的生产,确保了稳定就业及收入持续增长。截至目前,华宁县采果工人队伍已有4.4万人。
华宁县还积极强化电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依托返乡创业园项目,精心打造“两式两型”电商人才培育模式,即结合“扫盲式”普及教育与“订单式”精准培训,紧密对接特色产业对电商直播人才的迫切需求。该模式以新媒体直播(短视频)电商为核心,融合创业实训与商业实战,精准培育既具备创业潜力又适应就业市场的“创业型”与“就业型”直播人才。
为进一步优化人才输送机制,构建了“1+N”创新服务模式,通过成立玉溪国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实施“一人一企,辐射多企”的战略,形成稳定的人才供给链。截至目前,已成功开展电商创业培训惠及5643人次,并依据市场“订单”,为省内超过30家合作企业定制化培养116名专业主播,同时重点孵化430名新媒体电商领域的精英人才,为地方特色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为加强烤烟育苗和烘烤工人队伍建设,华宁县创新性地推行“土地流转+服务公司(合作社)+产业工人”的协作模式,有效整合零散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农业产业规划,并将整合后的土地优先转租给具备30亩至50亩种植规模的新型种烟主体及80后、90后烟农队伍。这一模式不仅促进了产业工人队伍的快速组建,还通过提供移栽、中耕、采收等环节的托管式服务,有力支持了新型种植主体与大户的高效运营。
同时,通过积极融入数字化浪潮,充分利用“香叶智农”惠农商城平台,实现烤烟生产专业化服务的全面线上化。烟农只需在商城轻松下单,即可快速雇佣到专业的产业工人,构建起“需求线上即时响应、订单平台智能调度、作业线下精准实施、服务全程可追溯”的高效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宁州、青龙等重点片区已成功组建起620人的专业化服务队伍,在2023年4月至9月的烤烟育苗和烘烤季节中,队伍成员实现总收入119.425万元。
来源:云南日报